“碳达峰”“碳中和”不仅意在约束碳排放强度,本质上更是能源转型和生态环境保护问题。如何在“双碳”背景下,既保护好绿水青山,又实现经济社会高质量发展?在自治区政协十一届五次会议上,民主党派、政协委员将目光聚焦在能源转型升级、实施能源替代工程、大力发展绿色低碳产业和提升生态碳汇能力等方面,为推动实现“碳达峰”“碳中和”目标建言献策、共商大计。
优化结构 逐步摆脱高碳发展困局
我区作为西部欠发达地区,工业化水平和东部地区相比有较大差距,能源重化工业、有色、金属、建材等高碳行业占比高,实现“双碳”目标更是“硬仗”中的“硬仗”。经过调研,农工党宁夏区委会发现,我区能源消费结构一煤独大,全区能源消费总量中煤炭消费占比达到81%,高于全国平均水平24.2个百分点,给控制碳排放带来巨大压力。农工党宁夏区委会建议,环保部门须制定严格的地方产业准入标准和淘汰标准,防止外地“高碳低效”产业和项目向我区转移,加速铁合金、电石、水泥等落后低端产能淘汰退出。设立专项引导资金,支持煤炭、电力、冶金、化工等企业产业、产能、产品结构转型升级。积极推进宁东可再生能源制氢与煤化工耦合发展,实现灰氢转绿、以氢换煤、绿氢消碳,逐步摆脱高碳发展困局。“我们要以新能源、新材料、新食品、新一代信息技术、生物技术、高端装备等战略性新兴产业为重点,积极培育和引进低碳高效产业。”农工党宁夏区委会建议,大力优化能源结构,发挥我区风光资源优势,推动全产业链发展清洁能源。加快实施能源替代行动,助力实现“碳达峰”“碳中和”,也已成为许多政协委员的共识。邓宽委员建议,跳出传统工业化思维,加快构建清洁低碳、安全高效的能源体系。加强技术和政策供给,推动电力系统向适应大规模高比例新能源方向演进。加快发展风电光伏产业,开展配电网智能化升级改造,鼓励用户端建设以消纳新能源为主的智能微电网。加强源网荷储协同发展,推动风光互补、水火互济等多能互补,充分发挥储能系统双向调节作用。加强绿色低碳技术创新应用,扎实推动氢能技术发展和规模化应用。
完善机制提升生态碳汇能力
生态系统碳汇是实现“双碳”目标的重要手段,也是林业和草原实现高质量发展的必然要求。
经过前期调研,农工党宁夏区委会发现,我区生态整体脆弱,森林覆盖率比全国平均水平低7%以上,荒漠化土地占国土面积的53.68%,天然草原中90%以上存在不同程度的退化,生态系统对二氧化碳吸收十分有限,不到排放总量的1%。
“我们要学习国际先进碳汇交易机制,出台我区碳汇交易制度,将生态价值转化为经济价值,实现碳汇的更大规模可持续发展。”针对这一现状,农工党宁夏区委会建议,严守生态保护红线,严控生态空间占用,确保重要生态系统、自然遗迹、自然景观和生物多样性得到系统性保护,固碳作用稳定提升。以“一河三山”为重点,加强山水林田湖草系统保护修复,推进大规模国土绿化,扩大林草资源总量,增强河湖湿地生态功能,提升碳汇能力。健全森林、湿地、草地等生态系统产品价值实现机制,完善多元化生态补偿机制。
如期实现“碳达峰”“碳中和”目标,一个重要方面就在于提升生态碳汇能力。邓宽委员建议,要推进天然林保护、退耕还林还草、防护林体系等重点生态工程建设,提升森林、草原、湿地的碳贮存和碳吸收能力。坚持因地制宜,在适宜人工林培育的地方,积极植树造林,恢复和重建生态系统。在适宜自然恢复的地方,充分借助大自然的力量,恢复林草植被。在需要人工促进自然恢复的地方,采取封山育林、围封禁牧等措施促进自然恢复,坚持数量与质量并重,努力提高森林等生态系统的综合效益和整体功能。定量评估森林、草原、湿地、土壤、农田等生态系统在减排增汇中的作用,为有效管理生态系统碳汇,实现“碳达峰”“碳中和”提供科学依据。
谋求创新应用电力数字技术赋能
实现“双碳”目标,能源是主战场,电力是主力军。
工业企业是高产碳业之一,当前消费水平下,能耗每降1%,可减排1亿多吨二氧化碳。杨有贤委员认为,想要实现“双碳”目标,除了要多角度、全链条的提能效降能耗,还要精准监测与监控。同时,数据传输后需要对数据进行分析、管理,用智慧化的手段让生产更节能环保、绿色高效。
杨有贤委员表示,电力数字技术将在发展数字经济、建设能源互联网中发挥重要作用,产生重要价值。随着企业能耗的急剧增加和不合理使用能源造成的浪费,要求我们应采取必要的技术措施和管理手段,来建立具有“增容不增耗”节能降耗型绿色企业借助电力数字技术“数字化、网络化、可视化、专业化”以实现“安全、可靠、经济、高效、洁净”的用能管理环境,可以降低企业能耗成本,赋能“双碳”目标,助力企业高质量发展。
杨有贤委员建议,要进一步激发企业的发展活力,针对企业发展中遇到的节能技术推广难、融资难以及整体系统节能技术改造难等现实问题,进一步完善财税、价格等政策,给予更多更有效的金融支持,切实发挥各类融资担保基金的作用,弥补企业融资能力不足等短板。为银川加快企业数字化转型,加快企业节能减排降耗改造提供强有力的保障。
“政府部门要全局统筹、通盘谋划,加强对企业节能降耗改革的总体规划,加强顶层设计和战略统筹,打破‘信息孤岛’,加强部门协同,实现数据跨部门、跨区域、跨系统的数据交换、整合与共享共用。”杨有贤委员表示,通过电力数字技术对重点监管对象、重点用能单位数据进行专题分析、大数据关联挖掘分析、一张图研判分析等,提高分析研判的科学性和精准度,支撑研判分析和联动处置能力。进行可视化推演、评价与预测,并给出管控范围及对策建议。用科技实力促进节能减排、高效低碳,为实现“碳达峰”“碳中和”贡献力量。(记者 赵婵莉)